首 页 单位简介 工作动态 机构组成 党群工作 科研发展 防病知识 政务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专题报告 >> 岗位练兵 技术比武 >> 个人事迹
天津市卫生行业第八届“十佳”医务工作者——丁建清同志先进事迹
2013-05-22 00:00  来源:

天津市卫生行业第八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丁建清同志先进事迹


 

\"\"        丁建清,男,现年57岁,主任技师,该同志长期从事卫生防病工作一线三十多年的正高级老防疫战士,亦是民主党派人士,兼任九三河东区委委员,基层支社主任委员、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卫生联盟特聘客座教授、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职业与健康杂志编委、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恪尽职守,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为津城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9.11白色粉末事件,不顾个人安危首当其冲与白色粉末接触;第一个与首例SARS毒王样品接触,穿梭在全市各定点医院采集和收集千余份SARS患者样品;抗震救灾独闯雪宝鼎,被灾区人民誉为饮水安全的保护神。该同志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耕耘了34年,30多年来他时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一方面努力学习钻研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相关防控知识、检验技能、现场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等技能、另一方面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了解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或需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一、刻苦学习,勤于创新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第一线工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由于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百姓被疾病折磨的所见所闻中,感悟到作为一个防疫战线的战士肩负保护人民健康与生命财产的重任,进而在实践中既注重锤炼思想,又钻研防疫防病技能,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业务熟练,防疫工作责任在先的疾控工作者。他不但重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还不断结合现场工作实践努力思考,做到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根据多年的基层现场工作经验和自己的不断创新,在国内首先发现了霍乱弧菌不同的血清型,其中霍乱弧菌VBO82型的发现被国家医学细菌保藏中心收入,根据这一发现同时撰写了4篇关于霍乱弧菌不同血型的鉴别、病原学特性、致病性等方面的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外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对病原生物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该同志紧跟国内外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前言科学,在国内预防医学领域首先开展了空肠弯曲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导入到流行病调查之中。由于当时该领域刚起步许多研究设备和条件很不成熟,开展该项工作需要采用紫外核酸检测仪器,该同志刻苦转研,为了完成此项工作,吃住在防疫站半年之多,自研简易检测设备开展工作。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没有防护紫外的设备因此该同志长期与紫外接触而自己每天都是眼睛红肿坚持工作,由于该同志的迎难而上,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首先发表了空肠弯曲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被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证书,同时获得了天津市医药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弓形体病在多省市发生流行造成患者眼睛失明、产妇流产、精神病患者增多,鉴于此情况国家科委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调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主持下,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受相关部门的委托,该同志担任了北方地区的课题负责人,由于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缺乏技术条件,但该同志没条件想尽办法创造条件,由于需要大量的羊红细胞制备检测试剂,该同志自己养羊取血,起早摊黑,忘我工作,为了获得大量的技术数据自己免疫各类动物提取样本开展检测,条件成熟后,亲自吃住在农村达7月有余采集各类动物血清样本5000余份,人血样本3000余份,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一天要跑几十里路来回穿梭在农村。就因为不怕辛苦忘我的工作,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同时工作完成后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人蓄共患病杂志、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篇,并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第一课题完成人。九十年代中期,天津市蓟县发生了一起大型的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该同志下基层后与百姓家吃住在一起长达一年之久了解疫情,通过大量的调查后发现了天津市新发的传染病恙虫病,根据这一发现与同事们一起开展了恙虫病的研究工作,大量的数据证实了恙虫病在北方地区的存在,就因为这一发现,改写了我国流行病学教科书一直认为恙虫病只有在长江以南才有的疾病。该研究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并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论文多篇。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多地区发生了出血热疫情,天津市也有多病例发生,对人民的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天津市自那以后开始对这一疾病开展监测,由于该工作要想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须获得病原,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原因病原分离工作开展了多年但均未得到结果。了解这一情况后在2001年承担了出血热病原的分离工作,此工作的关键点是必须获得大量的新鲜鼠类样本,该同志亲自携带各类采集工具在天津市的多个县设立监测点,每天坚持晚上六点到田间地头、百姓居住区、工矿企业等地方下鼠夹,晚上不睡觉在监测点蹲守,一旦发现有被捕获的鼠类当即在现场开展鼠类解刨,坚持了整整九个月,以不怕苦累的精神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天津市首先分离出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该病原通过发生树的研究已被国际相关研究机构收录。由于获得了该病原,目前我市出血热的诊断技术等都采用该病原做各类诊断试剂的研究和利用。此工作经专家评审被天津市科委认定为科技成果。2009年受中心领导的委托,成立了中心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该同志白手起家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为了开展工作没有核酸扩增仪从各部门借用多台恒温水浴箱开展工作,有时一个实验需要在多台恒温水浴箱连续工作18小时来回穿梭进行,有时为了完成一个检测工作到市内各相关单位借用设备开展工作,由于该同志对工作的热诚、执着,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中心分子生物学的筹建工作,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关于霍乱弧菌等其它致病性细菌的PCR检测工作,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论文六篇。同时在开展PCR检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分子杂交技术、染色体图谱技术、转印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多项研究工作,也是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创始人。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该同志最难能可贵的敬业观,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天津市民的健康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表现出始终如一地敬业精神和不怨其烦地服务精神。30多年来他甘愿负重,很多时候的工作负荷超越了自身的生理限制。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艰难历程中作为一名直接参与抗非一线的预防医学工作者,2003年4月19日天津市出现了首例SARS患者他受中心领导的安排专门负责天津市SARS病人样品的采集工作,任务承担意味着艰辛和危险。作为防病中心人,关键之时,人民需要,我不上谁上!他说到我是一位政协委员,中共党的诤友,又是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老防疫战士,在党和人民需要时理应抛弃一切。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工作来自二个方面的危险,下定点医院有被“非典”感染的可能,每天直接与“非典”患者样品接触稍有意外随时有被“非典”感染的可能。工作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要比在隔离区危险性更大。但是,看到那些被“非典”感染的患者需要我们的时候,当吞噬生命的大门轰然开启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变成了“非典”患者需要我们的时候,理应舍弃一切,这是我的职责特点所决定的,到抗非前沿是我的天职。为了尽可能的获取SARS样品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检测结果,在采集样品的50多个日日夜夜往返于海河医院、武警医院、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等几十次,在最关键的时期有时一天要往返数次。炎热的夏季,身穿不透气的隔离衣浑身湿透,紧张时吃饭时间都没有,几家医院来回跑。但是进入医院采样职责所在,责无旁贷,自己也清楚的意识到,在非典一线随时都面临着安与危、生与死的考验,但许许多多医护人员把救治患者康复寄托与希望,把被感染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作为一名预防医学工作者此时此刻更应挺身而出,人民需要就是天职。五月下旬某一天,接到海河医院联合办公室电话,要求他与总医院护士长一同进入“非典”患者病房采样。进入病区后的第一感觉是沉重的三层隔离衣,闷热的病房环境,大汗淋漓喘气都困难,但为了得到样品尽快为住院患者作出检测结果,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技术依据,进入病区不惧危险,值面“非典”值得。他的所作在多家医院建立起了防病中心人的好形象。从4月19日出现首例病人的二个月时间没有公休假和节假日,默默无闻,忠实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早已忘却时间概念,那里有任务就去那,随时有任务随时走,忘我工作不计时间非典期间已是常事,在公众健康受到威胁时就是这样以职为荣,天职所为,在国家有难之时理应挺身而出为国分忧。

        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该同志当接到5月22日援川救灾任务时没有青年人的兴奋,心里十分平静,对于这个经历过SARS时期生死考验有着丰富的现场流行病学经验的骨干来说,赴川参与救灾防疫工作是他时刻准备着的光荣使命。

        在四川地震灾区的二十天的时间里,该同志深入松潘地震灾区,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救死扶伤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灾后消毒、传染病监测、环境卫生与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疫苗接种等卫生防疫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指导当地基层疾控部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帮助当地建立长期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了灾区村民的饮水安全,带领小分队员穿越陡峭山路、途径雪路、随时可能出现的泥石流、飞石等,通过海拔5000多米的雪宝鼎,解决了地方政府十分困惑的疑难问题,为灾民饮水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在救援工作中事事抢着干,危难之处自己扛,被救援队员和当地百姓亲昵的称老爷子。在灾区救援任务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和困难,为了把卫生防疫工作落实到每村每户,克服困难身背宣传材料,消杀药械等,在炎热的天气里,穿越倒塌的墙院,爬山穿寨,汗流浃背坚持工作,保证灾区的防疫工作不留死角,与县乡领导积极沟通, 用工作的热情和对灾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位队员。爬山穿寨不示弱,每次都走在最前面,承担最艰苦的工作。每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村寨乡村开展多场健康教育培训,耐心细致的和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有时一天要讲4场。为了防止因为饮水问题而引起的疾病,每到一个村一个寨,带领防疫小组成员坚持都要到村水源地实地查看,现场给村民讲解消毒方法,他的平易近人举动和亲和的语言感染了灾民,村民们双手拜谢,有的藏族村民一定要向他献上哈达表示感谢。灾区的防疫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危险与挑战并存。他没有一个惧怕,因为心中的唯一信念就是为了灾民,他带领的一支团结、无私、互助的具有团队精神的防疫队员,以出色的成绩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高度赞扬,誉为务实、精干的防疫队。2009年甲流防控工作中,该同志有5个多月时间没有休息过一天,白天黑夜连轴转,到海河医院直面患者采样、流调30余起;学校聚集性甲流疫情暴发处置和采样监测20余起;指导协助区县疾控机构开展甲流疫情处置和采样50余起。超负荷的处置甲流疫情外,还肩负着本市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20多起。不辱使命,迎难而上,执着追求是该同志长期从事防病工作一线的精神所在。我国首例甲流患者被确诊后,积极投入到了紧张的甲流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中,在一些没有详细信息资料的的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中克服一切难以克服的困难完成了50多起类似事件的调查;在外堵输入甲流防控策略提出后,不顾劳累,临危受命在机场、港口追查堵截载有甲流密接的航班30多架次;甲流疫情陡然严峻,处变不惊,负责到底,从5月9日开始,不管白天和夜间只要有甲流疫情随叫随到,有时一晚要来单位多次,期间共收采样品1050份,转入聚集性暴发和重症甲流防控工作后,该同志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重症甲流防控中,采集、核实送检重症甲流患者样品726份;样品采集技术是有效控制甲流疫情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关键,该同志分期分批对全市医疗机构350余人次进行了病毒性样品采集技术集体培训;下基层30余次对医院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现场手把手开展采样培训;从首例甲流疑似患者采样开始亲自下海河、一中心等多家医院及聚集性病例暴发的学校40余次直面患者采集疑似甲流和密接样品380余份。为了快速有效得到甲流检测结果,及时跟踪国内检测技术的相关信息以自己多年实验检测的经验50多少个日日夜夜,与实验检测人员一起共同研究检测方案,对阳性患者进行判断论证等;本市首例甲流患者及首例重症患者确诊后先后6次将确诊患者样品及检测结果及时送中国CDC复核确认,已经十分疲惫连续奋战多日的他不顾自己身体许可连夜与卫生部实验室管理处等5部门取得联系,对快速控制疫情扩散发挥出了重要重要作用。根据甲流防控的需要由市局科教处委托该同志等几人对本市13家医院进行甲流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的评估论证,时间就是生命任务就是责任,需要一周完成的任务只用两天完成了评估论证,连夜撰写评估报告递交到了局领导手中;在甲流防控期间根据疫情处置工作实际需要撰写了20余万字的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处置甲流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技术依据。应对公共卫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时,该同志冲锋在前除了进入现场采集样品、掌握检测的技术信息外,还要对各类样品进行实验检测和分析。一宗突发事件的出现,该同志积极应对,忘我工作,连续奋战,尤其是在处理公共卫生食物中毒事件中,为了得到正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每当接到样品后都要连续奋战几天几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无条件的投入到事件的处理工作中。节假日、公休日、晚上是突发事件高发的一大特点,该同志已基本忘却节假日、公休日概念,甚至对节假日和公休日产生了惧怕心理,尤其是经常在人们熟睡进入梦香时电话铃声响起传来领导指示,要求立即去现场采样进行实验检测,但是该同志毫无怨言,不求索取,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件当中,以最快的速度,精湛的技术向领导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该同志始终以防病中心事业为己任,顾大家,舍小家,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在公众健康受到威胁时就是这样以职为荣,天职所为,奉献为荣,选择无悔。

        该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地为津城市民健康事业、为他所热爱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和所执着追求的卫生防疫工作奉献着,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爱与奉献之歌。他的付出,得到社会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多年来他时刻以全心全意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先后获得了多项殊荣:1984年被天津市卫生局命名为天津市医德高尚好青年,同年被共青团天津市委授予天津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被天津市卫生局授予卫生系统防火安全先进个人;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由于成绩突出,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天津市防治非典先进个人;河东区政府、政协等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5年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九三学社中央先进个人;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由于在灾区表现突出,被天津市卫生局授予天津市卫生行业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天津市先进个人;河东区政府等部门授予抗震救灾勇士称号;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河东区优秀政协委员;2009年在防治甲流的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在2010年度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该同志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创新,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论文40余篇,地方性刊物学术论文10余篇。承担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承担了5项医药卫生和市科委科研项目,参与了多项医药卫生科技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认定证书。

 
 

 

相关信息

帮助信息 | 隐私安全 | 网站地图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电话:022-24333453   邮编:300011
津ICP备11005889号-4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385号  网站技术支持:津云(022-23601701)
政务服务热线: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