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简介 工作动态 机构组成 党群工作 科研发展 防病知识 政务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机构组成 >> 健康教育中心 >> 健康科普
天津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2018-03-14 09:35  来源:天津健康教育中心

  《说文解字》曰:“口,人所以言食也。”这里指出了“口”的两个基本功能:即“发声”和“进食”。古诗有云“巴女骑牛唱竹枝”“塞北梅花羌笛吹”,“口”既能吹又能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娱乐和美。同时,“口”又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每个人只有一张“口”,故在日常用语使用中常常用“口”这个部分指代整体,出现了“口”作为量词的用法,如“几口人”“一口钟”等。而古语中的“民之有口,犹土之山川也”则是认为口是民愿的发出通道,也就有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

  “口”同时是语言和食物的通道,所以其语义中也有“事物相通的地方”之意,如中医切脉的部位中就有“寸口”。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用“胃口”一词来形容食欲情况。事实上,中医学正是认为口与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口与脾胃的关系。中医认为,口是脾之外窍,脾胃的功能健康调和,则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医书有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因此,如果有人胃口不好,吃东西有时觉得不知其味,其实是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往往会采用藿香、佩兰之类的芳香醒脾药物,来唤醒脾胃的功能。除此之外,脾胃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我们可以通过病人口唇的颜色与光泽滋润度,来获知患者脾胃的讯息。

  “口”常见的疾病有口疮、口苦和口臭。口疮就是在口腔内的唇、舌等部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烂点,西医称为口腔溃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从事IT、金融等行业的一些青年人。这也提示我们,口疮是一种虚火上浮的表现,表面上是火毒炽盛,实质上患者多少都有些阴亏,所以对口疮患者不能一味用寒凉药物攻伐。另外,口疮患者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用大量的鲜榨橙汁。现代医学使我们了解到,新鲜橙汁里面含丰富的钾,而钾离子能够帮助我们体内的细胞重建。其实古代医学文献中对柑橘的药用价值早有记载,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言:“柑子味甘寒,去肠胃热,利小便,止渴。”显示了古人对柑橘作用于脾胃的认识,因为它能够“去肠胃热”,脾胃开窍于口,所以它对口疮有效。

  口苦,是自觉口里味道改变,这主要是由于脾胃有湿热的缘故。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会导致口苦。很多脑力工作者,由于工作压力大,再加上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运动少等原因,肠胃功能不调,很容易产生湿热,也会引起口苦。

  口臭,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口臭主要是由于喝酒、吸烟或者说话太少等原因引起,还有可能是因吃了大蒜、韭菜等刺激性食物。生理性的口臭通过改善饮食等可自愈。病理性的口臭一般只要把原来的疾病治好,口臭就会消失。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沟通,不论哪种原因的口臭都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像广告词描述的那样,“有口气就会有距离”。所以,平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很重要,除了及时刷牙,少吃刺激性食物、经常喝水果茶和保持大便通畅都有很好的作用。如果自己觉得嘴巴里有味道,赶紧咀嚼一口绿茶叶,可以齿颊留香一个小时。

  《养生经》说“口为华池”,口中的唾液也有“华池之水”或“金津玉液”“甘露”“玉泉”等称谓。从这些称谓中,不难看出古代人们对唾液的珍视程度。古代流传有“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的说法,即认为口中的唾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是人体的精华部分之一,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朝杨贵妃当年有两个“雅癖”:一为凌晨游后苑观花,口吸花露;另一个则是“口含玉鱼咽津”,即纳玉制之鱼入口中,凉津沃肺,同时再吞咽此时产生的唾液,清润喉舌,滋养毛发,保持美丽姿容。

  事实上,现代医学也发现,唾液中含有除水分外的其他物质,如黏蛋白、淀粉酶、氨基酸、多种无机盐、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菌、抗毒、抗癌的作用,这与传统医学所认为的津血可以滋养五脏六腑是相符的。《红炉点雪》中曾有“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泽,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的记载,可谓是对“咽津”养生效果的最佳描述。咽津养生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就是在闲暇之时,闭目端坐片刻,再静心地用舌尖绕触口齿,或兼叩齿,待口内唾液积聚,鼓漱数遍后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之送达“丹田”(脐下三寸)。《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描述的就是这种养生方法。在精神放松、形意相合的情况下,吞咽源于肾精的唾液,不但能补养肾精,而且能安神调心,促进肾阴和心阳的相互交感,使人体阴阳相交,水火既济,从而益寿延年。(编辑: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马杰)

相关信息

帮助信息 | 隐私安全 | 网站地图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电话:022-24333453   邮编:300011
津ICP备11005889号-4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385号  网站技术支持:津云(022-23601701)
政务服务热线: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