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Gonorrhea)是一种由淋病奈瑟菌(NG)(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的常见性传播疾病。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原发性感染部位主要是男性尿道、女性宫颈管内膜、咽部和眼结膜。人类对淋球菌无先天免疫性,治疗恢复后仍可再感染。
淋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成对排列、无芽孢、无鞭毛。适宜生长于潮湿、温暖(35.5-36.5度)、中性偏碱(PH7.2-7.6),5%-10%二氧化碳条件下。超过38度或低于30度便不能生长,42度可存活15分钟;一般消毒即可灭杀,在75%乙醇中30秒即死亡。
淋球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主要对感染性黏膜分泌物中淋病奈瑟菌进行鉴定,传统常用淋球菌感染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方法为培养法和显微镜检查法,近年质谱检测以及核酸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发展逐渐成为指南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淋球菌感染的重要依据,对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患者较敏感。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则可诊断为淋球菌感染,分离培养法为淋病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但培养法敏感性受标本淋球菌活性状态、取材部位和送检时间影响较大,且培养时间较长。
显微镜镜检法是取患处分泌物,比如尿道分泌物、咽部分泌物、男性前列腺液、女性宫颈分泌物等进行涂片检查。淋球菌感染者直接涂片可见白细胞内大量革兰阴性双球菌。但该项检查易出现假阳性,常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质谱检测是采用MALDI-TOF MS软电离质谱将微生物自身独特的核糖体蛋白,又称指纹蛋白转化为可以在仪器中运动的带电气态离子,并在磁场中根据其分子碎片、分子、离子质荷比大小来记录和形成排列图谱。通过比对MALDI-TOF MS特异峰图与数据库中的指纹蛋白参考谱图,分析并给出最接近菌种的相应鉴定分值,得到最终结果。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和分辨率,且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可以在几分钟内出结果。其缺点是该检测针对培养后的菌落进行鉴定,准确性受数据库内菌种信息量和可靠性影响,需不断完善其数据库信息,合并临床评估其准确性。
核酸检测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进行检测,通过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快速检测标本中极微量病原体。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口咽、直肠等泌尿生殖道外标本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培养。且检测结果不受淋球菌活性影响,可采用尿液等非侵入性标本。如果临床标本中淋球菌核酸检测呈阳性,则有助于淋球菌感染的判定。其缺点是核酸检测一般需要在基因扩增实验室内进行,仪器设备、试剂相对昂贵,检测费用较高,实验准确性受实验室质量控制(阳阴性质控、环境质控)、其他奈瑟菌污染和参数设置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
总之,在淋病临床诊断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洁身自爱,杜绝不正当的性行为才是预防淋病的最有效途径。
-- END --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