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隐翅虫
隐翅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多数细长,体小,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 隐翅虫分布于全世界, 大多数隐翅虫生活在地表,栖息于落叶中,白天栖居在潮湿的草地、菜园等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隐翅虫繁殖一年1-2代,以卵或幼虫在隐蔽处越冬,每年春夏繁殖较快。
二、隐翅虫的危害
隐翅虫的虫体体液类似于盐酸性质,虫体如被拍碎后释放出体液可引起皮炎。临床表现为皮损,常发生于接触部位,出现点、片状或条索状红斑,伴痒,渐有灼热疼痛感。随后红斑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后发展为脓疱或呈灰褐色坏死,灼痛明显,有可能留下疤痕。严重者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防治隐翅虫
(一)居家及学校宿舍等场所安装纱门纱窗并完好使用,晚上开灯时尽量减少灯光外露,避免吸引隐翅虫飞入室内。
(二)隐翅虫落到身上时,处理应谨慎且迅速,不要拍打挤破虫体,吹走或抖落即可,避免其体液接触到皮肤。
(三)接触隐翅虫的体液后,可以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不要用碘酒,避免刺激加重灼伤,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叮咬情况。
(四)在草木茂盛地区的工作活动时,最好穿长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接触隐翅虫的概率。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 秦娜
审核:吴彤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