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吃口凉菜把自己吃进医院了”
“昨天炫了半盘隔夜凉拌黄瓜,今天直接在厕所‘生根’了……”
“我也是!周末露营的烤肠没烤熟,现在主打一个‘上吐下泻版特种兵旅游’”
夏日餐桌的快乐,总被这种叫沙门氏菌的“老六”搅黄。它堪称细菌界的“显眼包”,平时藏得比“甄嬛传里的伏笔”还深,一旦发作能让你“痛到怀疑人生”。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位“美食刺客”的套路,教你把它“按在地上摩擦”!
沙门氏菌的 “显眼包” 简历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属于肠杆菌科,有超过2600种血清型。广泛存在于生肉(尤其鸡肉、鸡蛋)、海鲜、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中,甚至在砧板、刀具上存活数周。这些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后,通常不会改变食物的外观、气味和味道,人们很难通过感官来判断食物是否被污染,这也是它容易“偷袭”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招后,身体会发出这些“求救信号”
感染沙门氏菌后,多数人在4-48小时后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多为水样便,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一般在38℃-40℃之间。
对于免疫力较强的成年人来说,感染沙门氏菌后可能症状较轻,经过几天的休息和对症治疗后即可痊愈。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警惕 “菌” 物榜
1、肉类及肉制品
夏季气温高,肉类在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像猪肉、牛肉、羊肉等生肉,以及香肠、火腿、腊肉等肉制品,都是沙门氏菌的“重灾区”。尤其是在一些不正规的市场,肉类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携带沙门氏菌的风险更高。
2、蛋类及蛋制品
鸡蛋是沙门氏菌污染的常见载体,这是因为沙门氏菌可以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如果鸡蛋在储存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者受到其他污染,沙门氏菌就会在蛋内大量繁殖。
3、水产品
夏季是吃海鲜的旺季,而鱼、虾、贝类等水产品也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特别是一些生食或半生食的水产品,如醉虾、醉蟹、生鱼片等。另外,水产品在捕捞、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如果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或其他物品,也会增加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概率。
4、乳制品
牛奶、酸奶等乳制品营养丰富,也是沙门氏菌喜爱的 “栖息地”。乳制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或储存温度不当,沙门氏菌就会大量繁殖。
5招把沙门氏菌“按在地上摩擦”
1、加热“到顶”,不留活口
食材务必彻底加热,肉类等食物要确保中心温度达70℃以上,无血丝、肉汁清澈;鸡蛋煮至蛋黄完全凝固;剩菜回锅需充分加热。
2、生熟“分家”,各过各的
生熟食物的加工工具要分开使用,如切生肉的刀和砧板要与切熟食、蔬菜的刀和砧板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冷藏“及时”,别拖延
食物购买后要及时储存。生肉、生禽、水产品等要放在冰箱的冷冻室或冷藏室的下层,避免其汁液滴落到其他食物上。蛋类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避免室温存放。乳制品要按照包装上的说明进行储存,开封后要尽快食用。另外,冰箱也要定期清理和消毒,保持内部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4、洗手“认真”,别走过场
处理生食材后以及饭前便后都要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全程不少于 20 秒;户外可备免洗洗手液,切断沙门氏菌通过手传播的路径。
5、采购“靠谱”,别贪小便宜
在购买肉类、蛋类、水产品、乳制品等食物时,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并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检验检疫证明等。尽量购买新鲜的食物,避免购买来源不明、变质或过期的食品。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微生物检验检测所 范小晴
审核:李晓燕
|